記者回鄉(xiāng)
(資料圖片)
鞭炮沿著墻根一排炸響,鑼鼓聲聲震耳,潮汕的英歌舞跳起來了——從田間地頭中一路跳起,從民間草臺上一路跳起,也從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跳起來。
1月22日,記者從揭陽普寧市區(qū)出發(fā),驅車至燎原街道泥溝村,車程也不過10來分鐘。這是大年初一凌晨4時30分,天空落著淅瀝小雨,這次要去拍攝泥溝英歌舞表演。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廣東潮汕等地,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節(jié)奏強烈。
泥溝英歌舞隊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在一座頗具年代感的祠堂中,50多名英歌舞舞者正忙著化妝、換戲服,他們當中不少是20歲出頭的年輕小伙。
19歲的張煜烽話不多,穿好綠色戲服,岔開腿坐在條凳上,等待著化妝,這是他今年第一次公開演出。當然,當中也有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老師傅會幫年輕的舞者化妝,他們有的也會參加此次的演出。
34歲的張卓群從15歲起便開始學英歌舞。一開始,他也是從普通的角色跳起。在2014年,他開始擔任舞隊中的“頭槌”,“我的父親和爺爺都會跳英歌舞,這是傳承。”
英歌舞和其他傳統文化民俗一樣,重視“傳承”二字。
年逾50的張仲炳已擔任泥溝英歌舞領隊10余年,在他之前,是他的父親擔任領隊一職,“英歌舞隊的舞者家中父輩、兄長幾乎都會跳英歌舞。”
每名舞者妝造臉譜各不相同,需細細觀察,頗有趣味。原來,老一輩留下來的臉譜只有20張,其他的臉譜都是根據《水滸傳》原著對人物的描寫,在表演者臉上勾畫創(chuàng)作而來的。
“鑼鼓一響,腳下發(fā)癢?!蹦鄿嫌⒏栉杩坶吃谙?,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幅步大、雙槌起落、扣擊對舞、手腕轉動打活槌,產生漂亮的槌花。
泥溝英歌舞一直深受當地民眾喜愛。逢年過節(jié),各個鄉(xiāng)村英歌舞跳起,便更有一番味道。
于記者而言,英歌舞更是一種聯結——
回望我們“95”后這一代的成長歲月,一腔潮音、本土飲食,以及英歌舞這樣的傳統民俗,是我們生活的養(yǎng)料,也成為年輕一代與家中長輩、故土之間得以緊密聯結的重要印證。
其實,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續(xù)著這樣的聯結、保留著故鄉(xiāng)的傳統。而我的方式,便是去觀察、去記錄,讓傳統民俗走入更多人的視野中。
南方日報記者楊瓊
統籌:胡良光徐勉吳揚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關鍵詞: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