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點評!每股股價飆至345萬 7年大漲150%!背后蘊含哪些秘密?
2023-04-23 15:29:59    證券時報

大道至簡,勤而行之!


(相關資料圖)

上周最后一天,A股全天震蕩調整,“A股大跌”一度飆上百度熱搜榜第一。截至收盤,上證指數(shù)報3301.26點,單邊下滑收跌1.95%,創(chuàng)年內最差表現(xiàn);深證成指跌2.28%,創(chuàng)業(yè)板指跌1.91%。那么,該恐慌嗎?

就在近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再度觸摸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45萬元),距離歷史新高僅有一步之遙。伯克希爾今年以來上漲了約6%,遠遠跑贏標普500指數(shù)。

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伯克希爾的漲幅已經(jīng)超過了150%,年化復合收益接近15%。巴菲特無論是近7年的投資業(yè)績,還是過去56年高達3.8萬倍的投資記錄,均在驗證“無論世界如何風云變幻,價值投資的原理一如既往地適用”這一道理。

價值投資的成功是可以復制的。正如巴菲特曾在“格雷厄姆-多德式超級投資者”演講中說,在投資的世界里,有如此多的贏家都來自于格雷厄姆-多德的追隨者,其原因絕非可以用隨機因素來解釋的,雖然這些贏家風格不同,但他們的主要觀點始終是一致的,他們始終買進的是企業(yè),而不僅僅是股票。

大道至簡,勤而行之。巴菲特在19歲就頓悟了價值投資的原理,并且用一生毫不偏移地去實踐,才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投資成果。

買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

無論面對數(shù)十倍的收益,亦或是面對50%的回撤,巴菲特都不為所動,也不會因為持有期太長而拋售股票。巴菲特對股市不懼也不貪,不為波動所動,正因為他理解投資行為買的是公司而非股票。

巴菲特也曾面對高達50%以上的凈值回撤,1972年伯克希爾的凈值回撤2.5%,1973年凈值回撤更是高達48.7%,但在這樣的時刻,卻被巴菲特視為大舉進軍股市的最佳時機。他最經(jīng)典的案例就是大舉買入華盛頓郵報,1973年2月,巴菲特開始買入華盛頓郵報,1973年10月,伯克希爾已經(jīng)成為華盛頓郵報最大的外部股東。

但對熊市的恐懼往往會嚇住主流的機構,當時《華爾街紀事報》上一群機構投資者分析認為,華盛頓郵報的確是一家富有成長性的主流報紙,根據(jù)公司基本面判斷,目前公司的股票提供了建倉的好時機,但就是不敢出手,因為擔憂熊市的狀態(tài)還會持續(xù)下去。

多么熟悉的論調,相似的場景也曾在A股多次上演,盡管判斷股市已經(jīng)足夠便宜了,但很多投資者卻害怕股市繼續(xù)下跌,在本應是投資的最佳時機卻選擇離場而去,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些投資者眼里,投資“買的是股票,而不是公司”。

巴菲特在11歲攢足購買第一只股票所需要的115美元之前,已經(jīng)讀完了奧馬哈公立圖書館中每一本與股票市場相關的書。他發(fā)現(xiàn)很多與股票市場相關的書都非常引人入勝,且妙趣橫生,但可惜,沒有一本真正有用。

直到19歲讀了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意識到“取經(jīng)之旅”結束了,從此他將股票不再僅僅視為一張標有價格的紙片,而是視為公司的一部分?!凹幢銢]有股票報價,也不會令我們不安,最終我們的命運將取決于我們所持有公司的命運,無論我們持有部分還是全部股份?!边@是巴菲特一直踐行的。

正如A股價值投資大佬張堯曾說過的,投資者之所以在恐懼中放棄了很便宜的公司,不僅僅是因為心理素質不好,而是因為認知上出了問題,沒有把投資當做買公司。

段永平也曾說過,價值投資不需要勇氣,需要的是對投資標的的了解,投機卻需要很大的勇氣。

大道至簡,勤而行之

“成功投資的關鍵是,在好公司的市場價格遠遠低于其價值時出手。”這是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那里學到的訣竅,也是他終身實踐從不偏移的投資原則。

巴菲特的投資從來沒有偏離過價值投資的路線,他也從來沒有誤導過公眾,這是他贏得長久愛戴和尊敬的最重要原因。試想下,如果巴菲特歷史上曾有過參與泡沫的記錄,那么他會名譽掃地,這是多少金錢都無法彌補的。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泛濫,但巴菲特完全避開了這個泡沫。《巴倫周刊》的封面曾配有大標題“沃倫,你怎么了”,文章寫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個大跟頭。巴菲特此時反復重述:“我知道市場會變化,只是不知道變化的時間。”而彼時眾多追隨價值投資風格的長期投資者要么結束了自己的公司或業(yè)務,要么放棄了價值投資,縱身跳入泡沫之中。

“你是想被當做世間最偉大,但實際上卻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資者,還是愿意被認為是全世界最無能,而實際上卻是最優(yōu)秀的投資者?”巴菲特毫無疑問選擇了后者,他對媒體的負面報道并沒有反擊,時間最后證明了巴菲特的理性和明智。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標普500指數(shù)年度跌幅近40%,全球股市陷入恐慌當中。2018年10月,巴菲特為《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特稿,標題是“買入美國,正當時”。巴菲特寫道:這場危機爆發(fā)之前,我的個人賬戶沒投資任何股票,只持有美國國債。(這里說的是我的個人賬戶,不是我個人持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我持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將全部用于慈善事業(yè)。)如果股價還這么便宜,我的個人賬戶中的股票倉位將很快達到100%。

巴菲特在這篇文章中說,一方面,美國有些公司處于競爭劣勢、背負著高杠桿,投資者對此類公司保持警惕無可厚非;另一方面,美國有很多公司經(jīng)營狀況良好、長期前景光明,投資者對這些公司感到恐慌毫無道理。

巴菲特從未改變過自己的投資模式,他絕不參與“漂亮50”泡沫、垃圾債泡、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即使其他人在泡沫破裂前貌似都獲得了大豐收,唯獨自己還站在原地;他也不恐懼深淵,1973年熊市末端的大舉買入,1987年股市大崩盤之后的迅疾掃貨,2008年宣布“買入美國,正當時”等等,都印證了巴菲特的知行合一。投資知易行難,巴菲特長達56年的投資實踐,為每個價值投資者提供了完美的榜樣。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關鍵詞: